夜月,点亮无月之夜的掌上明珠 (点亮夜晚)_热门资讯_【搜客吧】_激活码商城_营销软件商城_微商软件

【同步智客】

同步智客

【代理加盟】

代理加盟

【综合商城】

软件商城

【微商必备】

微商必备

【营销必备】

营销必备

【知识付费】

知识付费

【代理项目落地训练营】

项目落地训练营

夜月,点亮无月之夜的掌上明珠 (点亮夜晚)

suetone 2024-05-10 2浏览 0评论

在无星无月的黑夜里,夜月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为迷途者指引方向。它既是科技的杰作,也是艺术的佳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物品。

夜月的历史

夜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早在16世纪,人类就开始尝试制造能够在黑暗中发光的装置。19世纪,随着电气的发明,夜月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第一盏电灯由托马斯·爱迪生于1879年发明,标志着夜月时代的开始。

从那时起,夜月不断演变,从最初的碳丝灯泡到白炽灯、荧光灯,再到现在的LED灯泡。每次技术变革都带来了更高效、更耐用的夜月。

照明。

夜月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夜月也在不断革新。LED灯泡技术的发展正在引领着这场革命,提供了更加节能、耐用和多功能的夜月。

未来,夜月有望变得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它们可以连接到智能家居网络,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和自动照明。它们还可以根据环境和个人喜好调整光线颜色和亮度。

结论

夜月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我们提供照明、装饰、信号和安全。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夜月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点亮無月之夜。

夜月,点亮无月之夜的掌上明珠 (点亮夜晚) 第1张

我想系统了解一下8/15八月十五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 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 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 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 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 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中秋起源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quot;。 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 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 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中秋习俗灯 谜 历 史灯谜,是我国民间文学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的智慧和结晶,它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智力活动游戏。 它吸引着天南地北各行各业的爱好者,使人在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同时,又获得美妙的享受。 我国的灯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廋词”和“隐语”,这是灯谜的雏形。 到了汉代“隐语”开始分化为两个方向。 一类以描写特征为主的事物谜;另一类以文字形义为主的文义谜。 到了魏代,则称为“谜语”。 隋唐时期随着诗歌的兴盛,诗谜大量出现,并成为主流。 从宋代开始,一些文人学士常在元宵之夜,将谜条张贴在各种花灯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灯谜”就是这样而来的。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 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 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 吃 月 饼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 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 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 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 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quot;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 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燃 灯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 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诗 情 画 意 说 “ 月 谜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 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 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 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 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 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 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 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 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 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 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 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 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 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 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 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 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 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 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 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 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 ”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 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 月 亮 中 的 兔 子 与 民 俗兔子上月宫:在人们心目中,兔子是十分亲切、和善的小动物。 在古老的传说中,最早登上月宫的,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兔子。 这是古代人民美好的想象。 嫦娥登上了月宫,据《淮南子》等古书的记载,是因为她偷吃了她丈夫羿从西五母那里要来的不死药,就飞进月宫,变成了捣药的蟾蜍。 吴刚登上月宫,据《酉阳杂俎》的记载,是因为西何人吴刚修仙犯了错误,才罚他去代月中的桂树。 这桂树随砍随长,永远也砍不断。 至于这兔子的上月宫,最早见于屈原的《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意思是说,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对月亮有什么好处呢?那兔子又是如何登上月宫的呢?顾就是蟾蜍,菟就是白兔。 晋代傅玄的《拟天问》也说:“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这“白兔捣药”是由“蟾蜍捣药”变来的。 这月中的顾、菟既由一物变为二物,关于他们如何到月亮中去,民间也就有传说:吴刚学仙离家三年,炎帝之孙伯陵与其妻阿女缘妇私通,生下三个孩子,吴刚谪月后,其妻内心负疚,于是就叫最小的二个孩子飞奔月亮,陪伴他们名义上的父亲。 《山海经-海内经》记载:“炎帝之孙伯陵。 伯陵通吴权之妻阿女缘妇。 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 ”月中的顾、兔,就是延、殳变成的。 好玩的“兔儿爷”:由于兔子上了月宫,因此古时人们过中秋,祭月时必用“兔儿爷”。 每当中秋节的黄昏,一轮明月高挂天边,每家每户就都在庭院中设一香案,上面摆了月饼(又称团圆饼)、水果等供品。 此外,还有“月光马儿”和“兔儿爷”。 女人一一向月而拜。 祭毕,一家人围桌而坐,饮团圆酒,吃团圆饼。 这就是祭月的古俗。 在祭月的供品中,“月光马儿”和“兔儿爷”是什么东西呢?这是古城北京的产物。 据《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 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 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这里所说的“月光纸”,就是纸神马,即“月光马儿”。 《燕京岁时记》说:“京师谓神像为神马儿,不敢斥言神也”。 这月光马儿,上部绘太阴星君,下部绘月宫桂殿及捣药的兔儿爷,彩画贴金,辉煌耀目。 关于兔儿爷,《燕京岁时记》也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祭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射木兔和食兔肝:俗语说:“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风俗因地而异,因民族而异,我国疆域广阔,民族众多,因此,同样是兔子,却有完全迥异的习俗。 在我国一千年前的辽族,前身是契丹族,源于东胡,是辽河上游的一个游牧民族。 因为契丹人以游牧为生,对兔子一类小动物既不以为奇,也不作为神物崇拜,只是一种狩猎对象而已。 从这点出发,他们也产生了和兔子有关的娱乐和饮食习俗。 这些习俗不仅别有风趣也具有浓郁的北方特点。 与江南三月三出郊踏青,举行歌会不同,北方则以它自己的特点,举行骑射活动。 每年这天,辽族人民要举行一种射木兔的游戏,也是比赛箭术的一次例会。 比赛者将一木雕的兔子放在选定的地方,参加者分为两组。 骑马较射,以射中木兔为胜。 有趣的是败组必需给胜组跪进酒浆,表示祝贺和尊敬;而胜者不需下马,仍然骑在马上,接过酒盅,一饮而光。 (见《燕京杂记》)由于兔子前脚小而短,后脚大而长,奔跑迅捷,出没无常。 因此,只有高明的射手才能射中。 这种象征性的射兔活动,也许是在游戏中寄托人们对今年狩猎丰收的某种祝愿。 每年重阳节,辽族人民还有食兔肝的饮食习俗。 该日,辽统治者先率领臣属部族,举行射虎活动,规定射中少者要罚重九宴,这大概也是对骑射的鼓励和考查。 射毕,选择高地,立起帐幕,给蕃汉臣僚饮菊花酒;同时,把兔肝切成片,拦以鹿舌酱食之。 兔肉鲜嫩,并富有营养。 兔肝更是美味可口。 辽族人民当然不会忘记这一美肴的。 中 秋 祭 月 赏 月 的 习 俗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 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 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虽然祭月的习俗开始年代无法确定,就现有的文字资料来看,汉代枚乘的《七发》中说,“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并往观潮于广陵之曲江”,这或许是今天中秋后观钱塘潮风俗的由来。 大约到了魏晋之时,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稽之大道,则寒暑匀,取之月数,则蟾魄圆。 ”待到宋时,才正式定为中秋节:“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月饼被列为节日佳品,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佳句。 南宋中秋节活动,则更为丰富多彩: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义。 是夕,人家有赏月之举,或携湖海,沿游彻晓。 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并在江上施放万盏“小点红”(小羊皮灯),灿如繁星,十分可观。 明清以来,“赏中秋”的风俗,更加盛行。 许多地方还形成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等特殊习俗。 至今,每逢中秋佳节,民间仍盛行赏月、吃月饼和团圆饭以及舞龙、点塔灯等习俗。 中秋诗词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全唐诗》)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唐刘禹锡《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全唐诗》)刘禹锡(772-842),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 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中 秋 赏 月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 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 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 ”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 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 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 ”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 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 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 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 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 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 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 ”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 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 ”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 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 《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 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碧空如洗,圆月如盘。 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 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 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 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青 青 沐 月都市中人们过中秋,再也不满足于欣赏那楼缝中漏下的缕缕残月,而希望投入山林原野的怀抱。 “铁青旅游”会带大家到青青世界中去,过一个充满山野情趣的中秋节。 青青世界位于深圳大南山的月亮湾畔,景区内绿草如菌,苍木林立,飞瀑幽涧点缀其间,月色下的青青世界更是清新怡人,空气中弥漫着田野山林的芳香,中秋夜静可赏清风明月,动可游园戏水,草地上、山林间,或古朴的小屋中,知己言欢,家人同聚,共赏明月共沐清辉,其乐也融融。 青青世界中不仅可以浏览观光,还可以亲自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 草 原 明 月 赛 江 南甘肃南部有一块美丽的大草原,秋天里格桑花、香柴花、小野菊、蒲公英竞相开放,映射出甘南无处不飞花的意境。 草原与山、河、湖密切相处,藏传佛教古寺点缀期间,更添了些神秘和诱惑。 华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这里时,拐了一个弯,画出了“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幅美景。 中秋之夜,半个月亮爬上来,明月照着黄河岸上连绵不断的峰巅,微风拂煦,宁静的大草原连牧羊犬声也消失了,万籁 俱静。 空中的明月在黄河的映衬下洁丽、明净,还带着点儿羞涩;而月下的草原更加空旷无际。 “天苍苍、野茫茫”的景象出现在天边的草原月色里……三 江 口 吻 月三江口位于宜宾。 风平浪静的月夜,江面上能倒映出两轮月亮。 游人登上“双月楼”眺望,可赏此奇观。 长 江 追 月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气势雄伟。 峡内重峦叠嶂,礁石林立。 到了晚上,江上生明月,听江涛澎湃,观远山夜景,夜色朦胧中的三峡别有一番景致。 由于受长江截流前“告别三峡游”口号的影响,许多游客误认为截流后长江水位将上升,景点将被淹没,三峡不能游。 事实上,三峡的景点在截流后不但美景如昔,而且增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这一气势恢宏的景观。 月明之夜,在豪华游轮的大型观景台上与三五好友品茗赏月,把酒谈心,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中国古代散文----月亮

有关月亮的诗词散文汉魏诗1、明月皎夜光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2、 听月诗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十五夜望月 (王 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咏月词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 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 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长相思(京妓)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 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 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明 潘之恒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 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 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 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 乃发慨而止。 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 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 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中秋的月亮周 作 人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 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 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 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 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 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 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诗情画意说“月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 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 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 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 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 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 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 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 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 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 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 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 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 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 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 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 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 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 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 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 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 ”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 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 名胜赏月佳对多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月亮断想文人墨客常视月亮为多情物,借它抒情写意,寄托情怀。 东坡居士在把酒对月时,也曾发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感喟。 固然月亮很有具人性,给人的感觉总是娇羞善愁而多情,实在呢,她却是朴实无华的,她有一颗不加雕饰的灵魂。 月亮身居高位,却没有咄咄逼人的态势。 她不像太阳带着灼人的火焰。 她那淡淡的光辉永远亲切、柔和。 月亮光照万物,却不会哗众取宠,表现自己。 白天,她总是隐进不易为人察觉的地方,甘受寂寞。 只有到了晚上,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才会奇迹般地出现,用她那妩媚、爽朗的眼光去安抚劳作了一天的人们,鼓励他们生活。 月亮谦逊、无私。 她默默地从太阳那里吸取光辉,积累自己,而又把自己的积累全部贡献了出来,把她的一片片温馨都洒向了人间,每个人都可沐浴到她的爱心、她的温情。 月亮恬静,自然。 她悄悄地来,又悄悄地去,在生活的轨道上,该弯的时候弯,该圆的时候圆,活得那么洒脱,那么自如,那么坦荡。

关于月的散文

林清玄《月到天心》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没有路灯,夜里穿过田野要回到家里,差不多是摸黑的,平常时日,都是借着微明的天光,摸索着回家。 偶尔有星星,就亮了很多,感觉到心里也有星星的光明。 如果是有月亮的时候,心里就整个沉淀下来,丝毫没有了黑夜的恐惧。 在南台湾,尤其是夏夜,月亮的光格外有辉煌的光明,能使整条山路都清清楚楚地延展出来。 乡下的月光是很难形容的,它不像太阳的投影是从外面来,它的光明犹如从草树、从街路、从花叶,乃至从屋檐下、墙垣内部微微地渗出,有时会误以为万事万物的本身有着自在的光明。 假如夜深有雾,到处都弥漫着清气,当萤火虫成群飞过,仿佛是月光所掉落出来的精灵。 每一种月光下的事物都有了光明,真是好! 更好的是,在月光底下,我们也觉得自己心里有着月亮、有着光明,那光明虽不如阳光温暖,却是清凉的,从头顶的发到脚尖的指甲都感受月的清凉。 走一段路,抬起头来,月亮总是跟着我们,照着我们。 在童年的岁月里,我们心目中的月亮有一种亲切的生命,就如同有人提灯为我们引路一样。 我们在路上,月在路上;我们在山顶,月在山顶;我们在江边,月在江中;我们回到家里,月正好在家屋门前。 直到如今,童年看月的景象,以及月光下的乡村都还历历如绘。 但对于月之随人却带着一丝迷思,月亮永远跟随我们,到底是错觉还是真实的呢?可以说它既是错觉,也是真实。 由于我们知道月亮只有一个,人人却都认为月亮跟随自己,这是错觉;但当月亮伴随我们时,我们感觉到月是唯一的,只为我照耀,这是真实。 长大以后才知道,真正的事实是,每一个人心中有一片月,它是独一无二、光明湛然的,当月亮照耀我们时,它反映着月光,感觉天上的月也是心中的月。 在这个世界上 ,每个人心里都有月亮埋藏,只是自己不知罢了。 只有极少数的人,在最黑暗的时刻,仍然放散月的光明,那是知觉到自己就是月亮的人。 这是为什么禅宗把直指人心称为“指月”,指着天上的月教人看,见了月就应忘指;教化人心里都有月的光明,光明显现时就应舍弃教化。 无非是标明了人心之月与天边之月是相应的、含容的,所以才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即使江水千条,条条里都有一轮明月。 从前读过许多诵月的诗,有一些颇能说出“心中之月”的境界,例如王阳明的《蔽月山房》: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确实,如果我们能把心眼放开到天一样大,月不就在其中吗?只是一般人心眼小,看起来山就大于月亮了。 还有一首是宋朝理学家邵雍写的《清夜吟》: 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 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 月到天心、风来水面,都有着清凉明净的意味,只有微细的心情才能体会,一般人是不能知道的。 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所以回到自己,让自己光明吧! 月映射自己的内心,不要被狭隘包裹,要放眼望世界。 事物都是相对的,只有坦诚宽容,才能有更宁静与平和的心境,接受广阔的纷纷世界。 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咏月词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 过酒家饮酒,醉。 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 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 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 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 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 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 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 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 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 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 更相将、凤帏鸳寝。 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 巷陌纵横。 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 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 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 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 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 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 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 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明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 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 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 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 乃发慨而止。 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 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 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中秋的月亮 周 作 人 敦礼臣著《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日八月节者,即中秋也。 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祝以毛豆鸡冠花。 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 惟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日,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此记作于四十年前,至今风俗似无甚变更,虽民生调敝,百物较二年前超过五倍,但中秋吃月饼恐怕还不肯放弃,至于赏月则未必有此兴趣了罢。 本来举杯邀月这只是文人的雅兴,秋高气爽,月色分外光明,更觉得有意思,特别定这日为佳节,若在民间不见得有多大兴味,大抵就是算帐要紧,月饼尚在其次。 我回想乡间一般对于月亮的意见,觉得这与文人学者的颇不相同。 普通称月日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水果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 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此亦似即所谓月华,但不幸如落在人身上,必成奇疾,或头大如斗,必须断开,乃能取出宝物也。 月亮在天文中本是一种怪物,忽圆忽缺,诸多变异,潮水受它的呼唤,古人又相信其与女人生活有关。 更奇的是与精神病者也有微妙的关系,拉丁文便称此病日月光病,仿佛与日射病可以对比似的。 这说法现代医家当然是不承认了,但是我还有点相信,不是说其间隔发作的类似,实在觉得月亮有其可怕的一面,患怔忡的人贝,了会生影响,正是可能的事罢。 好多年前夜间从东城口家来,路上望见在昏黑的天上,挂着一钩深黄的残月,看去很是凄惨,我想我们现代都市人尚且如此感觉,古时原始生活的人当更如何?住在岩窟之下,遇见这种情景,听着豺狼曝叫,夜鸟飞鸣,大约没有什么好的心情,--不,即使并无这些禽兽骚扰,单是那月亮的威吓也就够了,它简直是一个妖怪,别的种种异物喜欢在月夜出现,这也只是风云之会,不过跑龙套罢了。 等到月亮渐渐的圆了起来,它的形相也渐和善了,望前后的三天光景几乎是一位富翁的脸,难怪能够得到许多人的喜悦,可是总是有一股冷气,无论如何还是去不掉的。 只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东坡这句词很能写出明月的精神来,向来传说的忠爱之意究竟是否寄托在内,现在不关重要,可以姑且不谈。 总之我于赏月无甚趣味,赏雪赏雨也是一样,因为对于自然还是畏过于爱,自己不敢相信已能克服了自然,所以有些文明人的享乐是于我颇少缘分的。 中秋的意义,在我个人看来,吃月饼之重要殆过于看月亮,而还帐又过于吃月饼,然则我诚犹未免为乡人也。 诗情画意说“月谜”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天幕上,谜语,从来就是一颗散射着独特魅力的亮星。 千百年来,她同中国文化其他体式的艺术一样,也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流传着无数意趣隽永的涉月之作。 这些“月谜”就总体而论,可分成两大类:以月为谜面者和谜底为月者。 或许因为月亮那素华皎洁的美好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心目中委实太熟稔太深刻了,故而以月为谜底的谜语,其制作固然非易,猜度却不难中的。 譬如:“明天日全食”,打一“月”字;“中秋菊盛开”,打成语“花好月圆”;“蟾宫曲”,打曲牌名《月儿弯》;“冰轮乍涌”,打电影名《海上升明月》;等等。 这类“月谜”,有好些的确机巧飞灵,颇堪击节,但终究由于制作上受到单一谜底的局限,产量远不似以月为谜面的作品之繁之富。 而后者,创作空间明显开阔,制谜者的手脚较少束缚,谜语的内涵因之大大扩张,几乎包罗万象,作品也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事实上,这后一类谜作应该被视做“月谜”的主流。 以月为谜面的谜语,不少采取了诗词的句式出现,且又以引用人们熟识的唐诗宋词居多。 譬如,以李白的“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秦明”;以杜甫的“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光照”;以贾岛之句“僧敲月下门”,打外国地名“关岛”;以苏轼所咏“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自负盈亏”;等等,皆属此类。 当然,亦不乏拈引现代诗家名句来创作的。 毛泽东1950年10月曾写过一首著名的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 柳氏原作中有句:“歌声唱彻月儿圆”,便被引以射一句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谜面扣底,工稳而贴切,端的可圈可点。 许多“月谜”的风格,平易,通俗,焕发出一种质朴的平民气息。 比如:“二月平”,打一“朋”字;“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打一“腥”字;“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打一“崩”字;“掬水月在手”,打成语“掌上明珠”;等等。 这些“月谜”“憨”态可掬,令人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 也有些“月谜”,则显然透露着一股雍容雅致的书卷之气。 像“莫使金樽空对月”,以“掉尾格”打京剧剧目《夜光杯》;“石头城上月如钩”,打《聊斋志异》篇目《金陵乙》;“天涯月正圆”,打叶剑英元帅的诗目《远望》;“明月照我还”,打晚明文学家“归有光”;还有清代留下的一则旧谜“辞家见月两回还”,打《四书》一句“望望然去之”;……。 猜射此类“月谜”了,倘设肚里没有“墨水三分三”,恐怕便要像“天狗吃月亮,无从下嘴”了。 有的“月谜”经年传猜,世人兴趣犹浓,不愧为青春长在的“老来俏”。 而更多的产生于新时期的作品,又无疑让人在猜玩之余,感受了一番鲜亮的时代风采。 譬如,“月涌大江流”,打物理学名词二:“冷光”、“波动”;“二十五弦弹夜月”,打现代文艺形式一:“音乐晚会”;“云破月来花弄影”,打矿业专用语“露天开采”;“我寄愁心与明月”,打科技名词“光通讯”;等等。 如果说,从每一种文化艺术的图版上都可以追寻到历史前行的足印,那末,以上几则“月谜”不也是一个佐证么? 有意思的是,有些“月谜”,同一个谜面,却可以分别隐射数个内涵完全相左的谜底,好比掀起一块同样的红盖头,能够见到几个新娘的不同笑脸。 譬如,“举杯邀明月”,既打曲牌名《朝天曲》,又打外国地名二:“仰光”、“巴尔干”;复又打成语“唯我独尊”;再打集邮名词“上品”;还打拼音字母四:“YOWV”;合计谜底达五个之多,可谓“一谜数射”。 而另外的一种现象,也同样有趣——有些“月谜”的谜面与谜底,居然可以彼此“角色互换”而依旧确当,实乃“谜中一奇”。 譬如:“此曲只应天上有”,打电影名《月牙儿》;“月子弯弯照九州”,打七言唐诗“此曲只应天上有”,即为一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多的现代“月谜”中,有不少出自港、澳、台胞以及海外华侨的巧构。 譬如,台湾的“天秋月又满”,打食品名“桂圆”;“清流映明月”,打生活日常用语“漂亮”;港澳的“残月斜照影成对”,打一“多”字;泰国华侨的“明月几时有”,打《诗经》一句:“三五在东”;……。 咀嚼玩味这一个个“月谜”,你能说那其中没寄托着海外赤子们热盼祖国统一、骨肉团圆的一片殷殷深情?! “月谜”的话题,诚如冰镜玉璧般的月亮,曼妙动人而叙说不尽。 有道是:“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 ”当着那个月朗风清之夜,亲友团坐把酒烹茗之际,且无妨来一个邀月话谜,以谜助兴。 相信多姿多彩的“月谜”定然会使你眼中的月亮,比往常更增添了几分妩媚与可爱。 名胜赏月佳对多 重庆巫峡瑶上有一副妙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此联运用叠字手法写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与巫山秀色为内容的下联相对,堪称工整自然,珠联璧合。 上海豫园得月楼联:“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联中阐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通过对联的欣赏示人以哲理。

若对本页面资源感兴趣,请点击下方或右方图片,注册登录后

搜索本页相关的【资源名】【软件名】【功能词】或有关的关键词,即可找到您想要的资源

如有其他疑问,请咨询右下角【在线客服】,谢谢支持!

夜月,点亮无月之夜的掌上明珠 (点亮夜晚) 第2张
发表评论
你上次访问网站的时间为:24-05-20,20:50:44 你第4访问网站的时间为:24-05-20 20:50:54